(二)结论分析综合上述实证测算结果,可归纳如下四点结论:1.从全国来看,两系统耦合协调情况D值总体不乐观(参见表10):处于良好协调的只有广东省,处于中级协调的仅江苏省;处于勉强协调及以上区间的省区也只有7个,不足1/4;濒临失调(9个)和失调(14个)的省区高达23个,占比超过2/3。2.两系统耦合协调度D值在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空间分布上呈现两种形态(参见表11):其一,D值总体呈现东部→中部→东北部→西部递减的空间变化形态。东部地区的D值区间为[0.2144,0.8987],D值平均值为0.5520;中部地区的D值区间为[0.2707,0.4732],D值平均值为0.4118;东北地区的D值区间为[0.2690,0.3745],D值平均值为0.3275;西部地区的D值区间为[0.083,0.5004],D值平均值为0.3057。从D值省(市、区)排名来看,前6名均是东部地区,东部地区10个省只有2个没有进入前10名;中部地区6个省有4个进入第11至14名,只有2个没有进入前16名;东北3个省中有2个排名紧随中部之后,只有1个省排名较靠后;西部11个省份(不包括西藏)中有7个均排在第21位及以后,最后3名都是西部省区。说明从东部到西部两系统协调发展度从高到低的梯级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之初的区域发展优劣格局没有根本扭转。其二,D值自东部到西部从高到低的走势形态又不完全规律,四大区域内部差异跨度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地区内部差异最小的是东北地区。D值排名既有东部地区省份低于西部地区的,如天津排在了四川后面,福建排在了重庆后面,东部的海南排名最差为第27名;也有西部地区省市排名超越东部的,如四川、重庆分别排在第7名和第9名,超越了东部3-4个省份;还有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排名低于西部的,如山西、黑龙江2省排名低于西部6个省区。这说明我国政府多点多极布局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一带一路”建设、自由贸易区建设、城市群、国家经济开发区建设等政策实施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已呈现不同程度的反梯度效应。(3)从耦合协调度D值、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F(X)、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Y)、反映两系统整体发展水平的T值的关系来看,均表现为高度正相关性,但相关性程度存在差异(参见表10)。首先,总体来看,D值协调度越高,与F(X)、G(Y)、T值的正相关性就越突出。D值在0.7以上,排名第一的广东省(D值为0.8987)与第二的江苏省(D值为0.7713)处于良好协调及中级协调,两省D值、F(X)、G(Y)、T值排名均完全相同;D值在0.5以上,即处于初级协调和勉强协调区间的5个省(市)(北京市、山东省、上海市、浙江省、四川省),尽管F(X)、G(Y)、T值排名与D值不完全相同,但正相关性也较高,均在前7名范围内;D值区间在0.5以下,即处于不同程度的失调状态时,D值与F(X)、G(Y)、T值的正相关性减弱。说明两系统耦合协调度越高,地区综合发展水平也越高。其次,分别考察D值与F(X)、G(Y)、T值的关系又发现相关性程度存在差异。D值与F(X)高度一致,除了安徽、河南、宁夏、黑龙江、海南、内蒙古6个省区的D值与F(X)排名略有1-2位次的偏差外,其他省区的D值与F(X)的排名顺序完全相同。说明两系统协调发展重在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水平越高,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就越高;D值与G(Y)、T值的排名一致性有些欠缺,相关性程度相对低些,进一步印证高技术产业为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关键支撑。最后,分析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F(X)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G(Y)的匹配程度发现,两者呈现正相关性,证明了两系统互相作用机制存在。本文采用四分法将G(Y)划分为4个层次,四分位点分别为0.2874,0.3575,0.4383。根据表10的结果显示,G(Y)高于0.4383的湖南省、四川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东省、江苏省、广东省8个省(市)中,除湖南省和四川省外,其余6省(市)的F(X)值都高于0.25,两系统在不同程度上达到耦合协调;G(Y)低于0.2874的也有8个省(市),其F(X)值都不足0.1。可见,两系统相互作用关系成立。六、对策建议综合实证结论表明:要解决高技术产业与地区经济发展失调问题,关键在于协同提升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而这恰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内循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所在,鉴于此,针对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结论,通过相应政策调整重点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跨区域协同,完善国内高技术产业链及价值分配链,促进地区高技术产业差异化发展,规避同质化恶性竞争,实现区域协调及共享性发展。(一)完善技术人才激励机制为提升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提供强劲人才支撑。首先,实施“两结合三方式”的人才政策。“两结合”,即人才的内培与外引相结合,人才为我所有与为我所用相结合。既要按高技术产业发展要求培养国内专业人才,又要从国外引进急需的专业人才,优化人才结构;给予人才相对宽松的聘用环境,既可迁户入驻也可因需短期聘用。“三方式”,即实施项目引智借脑、咨询借智、租赁派遣三种人才柔性流动方式。体现共享经济时代人才智慧资源的高效配置,减少人才资源浪费。其次,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实施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审、货币和股权收入、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再次,实行技术专利梯度奖励制度。通过测评专利对生产效率的提高程度、对社会产出效益的贡献度来确定奖励区间,激励创新人才以实用性、可操作性、创新性为导向进行技术创新。(二)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加大公共财政对6大类高技术产业R&D的投入,同时充分利用PPP模式⑥优化R&D投入的资本结构和技术结构。在资本结构方面:加强中央政府和省级地方政府公共财政R&D经费的投入强度及引导作用,撬动民间资本投入核心技术研发,广泛利用PPP模式优化高技术产业R&D的股权结构,形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公有资本和民间、外资私有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股权结构,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合作共赢的资本结构,提升高技术产业风险抵抗能力,构建完善的投入产出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技术结构方面:需要优化两方面结构,一是优化技术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结构,大幅度加大自主创新技术在技术结构中的占比,尤其注重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二是优化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投入的空间结构。由于各地区自然资源、技术人才状况、省级地方财政能力等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条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中央政府要客观研判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相对比较优势,对高技术产业各省重点激励的具体行业、技术创新项目、专业人才类型等进行空间政策布局,依托目前各地区已经布局的“一带一路”沿线区域、自由贸易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等增长极,完善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创新技术产业链,防范各区域之间因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内耗和资源浪费现象,同时精准对标全球高技术产业价值链变化趋势,提高我国在全球高技术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水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格局。(三)增强相关政策的反梯度效应增强政府调控政策呈现的反梯度效应,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在推进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方面的宏观调控能力,推动各地区技术创新共同投入、共同研发并分享技术成果及技术收益。具体措施有两点:一是中央政府加大对跨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资助力度,逐步实现中央财政支出从资助技术创新向主要资助跨区域技术创新转变;鼓励各地区及各重点战略区域整合资源、人才、技术、资本优势,创建技术异地协同创新共建共享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效率,整体提升各省高技术产业水平;同时要完善跨区域监督平台与监督机制,加强对技术共享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进行管控。二是中央政府引导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挥国内比较优势,实现地区差异化发展,合理规划地区互补性产业集群,提升各省高技术产业与地区经济耦合协调度。(四)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专利技术市场。一是规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知识产权界定标准,为知识产权转让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由适度调整向严格明晰产权过渡,[32]严惩剽窃他人成果、非法获取并使用成果等一切不法行为。二是培育并完善技术市场,为高技术产业相关专利技术成果转化提供成熟的交易平台。尤其注重实现技术共享市场与技术交易市场的共生并存。技术共享市场主要支撑相同或相近的重叠专利,避免技术闲置浪费或重复投入,也为后续技术创新提供参考依据;技术交易市场主要用于高端复杂、可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切实带来经营效益的创新技术,同时完善相应的监督、运行、维护等制度,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并缩短转化时间,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迅速提升。(感谢吴亚莉同学对本文资料及数据整理测算的贡献)注释:①将我国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时间始于1986年,由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正式公布。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西10个省(自治区);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自治区)。②2011年,国家统计局颁布东、中、西、东北地区划分方法: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提供依据,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西部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北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③中国有34个一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考虑到数据的可取得性、准确性、口径一致性以及完整性,港澳台以及西藏自治区(缺乏相关数据)不纳入研究,本文数据选择对象为中国的22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论文均统称为“地区”,共30个省(市、区)。④本文的高技术产业指制造业范畴的高技术产业。根据《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资料显示,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 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6大类。⑤本文GDP增长率根据可比价格计算得出。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即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一种项目运作模式。该模式鼓励私营企业、民营资本与政府进行合作。本文将这种合作模式拓展到高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领域。参考文献:[1]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3月5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会议上[EB/OL].新华网,2019-03-05.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lh/2019-03/05/c_1124 194454.htm.[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R].人民出版社出版,2021.[3]汤铎铎,刘学良,倪红福,杨耀武,黄群慧,张晓晶.全球经济大变局、中国潜在增长率与后疫情时期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20(8).[4]徐奇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何理解和构建[J].金融论坛,2020(9).[5]汤长安,张丽家,李红燕.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7(8).[6]张钟文,叶银丹,许宪春.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的作用研究[J].统计研究,2017(7).[7]苏娜,陈士俊.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0(5).[8]单晨,陈艺丹.京津冀旅游产业-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差异研究[J].经济与管理,2020(3).[9]余洁.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4).[10]姜嫣,马耀峰,高楠,王永明.区域旅游产业与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东部十省(市)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2(11).[11]陈基纯,陈忠暖.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1(4).[12]孔行,黄玲,于渤.区域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动态协调关系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3).[13]唐晓灵,郭悦.城市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基于陕西省整体及辖区10城[J].科技促进发展,2018(5).[14]李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机理及其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7(7).[15]许丽萍,周小虎.丝绸之路经济带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度评价及优化[J].商业经济研究,2016(23).[16]谢国根,蒋诗泉,赵春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8(22).[17]陈美华,刘彦宏,黄新建.江西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8]梁威,刘满凤.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6(5).[19]徐波,万国伟,杨丽丽.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的时空差异——基于四大经济区域数据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8(2).[20]李胜会,宗洁.优势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研究——珠三角的实证[J].南方经济,2016(8).[21]方法林,金丽娇,张岳军.基于齿轮模型的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2]杨松茂,任燕.陕西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3(3).[23]丁红梅.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以黄山市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7).[24]段婕,孙明旭.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与区域经济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23).[25]从晓男.耦合度模型的形式、性质及在地理学中的若干误用[J].经济地理,2019(4).[26]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广州环境科学,1996(1).[27]GIULIO BUCIUNI,VLADI FINOTTO. Innova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s:co-location of production and develop- ment in italian low-tech industries[J].Regional Studies, 2016(12).[28]SENER S,SARIDOGANE. The effects of science-technology-innovation on competitiveness and economic growth[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1(24).[29]祝影,邓小琪,雷家骕.中国省域高技术产业研发与制造系统耦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13).[30]桂俊煜.我国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测度与提升策略[J].经济纵横,2018(7).[31]刘秀丽,郭海珍,张勃,吴攀升.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评价[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32]王军,刘鑫颖.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经济增长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9).责任编辑:刘梅